( 轉載網路文章 , 如侵權請告知 , 立刪除 )
網路追追追/未剝皮洋蔥吸病菌 擺室內防流感?
網路流傳洋蔥有吸收病菌的作用,將沒有剝皮的洋蔥擺在室內可使人保持健康,這是真的嗎?
繼去年引發的新流感大流行,近日來忽冷忽熱的季節交替,又是一波感冒的好發季節,然而網路上卻盛傳一個說法,表示沒有剝皮的洋蔥擺在房間內,可吸收流感病菌,使人保持健康,這個簡單的方法真的有效嗎?
看原信:流感肆虐--請擺顆沒有剝皮的洋蔥
病菌與病毒 傻傻分不清楚?
由於原信滿長的,我們簡述一下。這封信的敍述方式是「我聽朋友說,他聽他的朋友說…」,換言之,就是「轉述再轉述」。作者會提出「洋蔥治流感」的主張,主要是源自這個「聽說」來的故事:當流感造成四千萬人死亡時,一位醫師到農場探視,發現某戶未染上流感的人家,保持健康的秘訣在於家中房間內,擺放了沒有剝皮的洋蔥,醫師將洋蔥拿到顯微鏡底下觀察後,從洋蔥上發現流感病菌,因而認為洋蔥有吸收病菌,使人保持健康的作用。
雖然這是一個轉述再轉述的故事,不過按照追追追的慣例,我們還是想辦法查查看可能的故事源頭,而線索就在第一句:「造成四千萬人死忘的流感事件」。這樣的事件在歷史上並不多,根據《經典雜誌》新流感特別報導整理的流行感冒史,我們推測,有可能是指,1918年至1919年大流行、造成兩千萬至一億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。(參見:
不過,這個故事最大的問題是,造成流感的原因並非「病菌」,而是「病毒」(參見: 科學月刊部落格 「H1N1知識篇—流感病毒的前世今生」)疾管局「季節性流感常見問題問答集」裡就指出,流感與感冒的致病原皆為病毒,兩者的致病原差異在於流感病毒分為A、B、C三型,而會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則有200多種(參見: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流感防治網 「季節性流感常見問題問答集」),因此從這個方向來看,原信表示洋蔥上面發現流感「病菌」的說法,顯然並不正確。
↓流感與感冒皆為病毒所引起,A型流感病毒在1933年被分離成功,B、C型分別在1940與1947年被分離,圖為疾管局公佈的H1N1病毒電子顯微鏡圖,病毒呈圓形,套膜外有明顯的尖釘構造。(圖/擷自疾管局)
洋蔥可吸收病菌?
原信的說法有漏洞,不過「洋蔥吸收病菌」的說法還是值得我們探究一下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余文瑞表示,將不好的東西吸收掉是一個過濾的動作,就像一般認為水流過濾網能被除去雜質,過濾必須要「經過」某些機制,然而洋蔥內並沒有這種特殊物質。
從另一方面來看,空間含有空氣中的所有有害物質,也不可能都有機會與此顆洋蔥接觸,如此一來放在房內一角的洋蔥怎麼能吸收另一邊空間的有害物質,因此原信表示洋蔥能吸收病菌的說法,其實不太可能。
針對洋蔥是否有淨化空氣的說法,在追追追日前查證過的報告中,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,細菌的種類有很多種,洋蔥必須要和空氣接觸才可以,若是放在室內的某個角落,效果會很差,所以把洋蔥放在室內就能淨化空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。
而國外知名闢謠網站Snopes也提出相同看法,表示洋蔥並不會像海綿一樣吸收周遭的病毒與微生物,並指出這種認為洋蔥擺在屋內,可從空氣中帶走讓人致病的病菌,使家庭免受污染的方法,是長期存在的迷信,洋蔥曾在不同時期被聲稱可以殺死不同的病毒,諸如白喉、天花、感冒病毒等。
擺洋蔥、保健康?
雖然洋蔥沒有吸收病菌的作用,而對於原信指出將洋蔥擺在房間內,有助人體健康的說法,臺北醫學大學營養保健學系陳玉華教授認為,由於洋蔥裡面含有活性含硫物質,將洋蔥擺在室內,對於周遭環境確實有殺菌的作用,但這些含硫物質必須在洋蔥組織被破壞之下才能釋放出來,而開放空間也會使含硫物質被稀釋,因此原信表示在室內擺放沒有剝皮的洋蔥可使人保持健康,效果其實不大。
不過,陳教授也表示,若要提升人體健康,將洋蔥吃下去的效果可能較好;對此,余醫師也從醫學觀點補充,表示中醫上認為辛辣的東西,例如大蒜、辣椒、洋蔥等食材,具有刺激身體新陳代謝的作用,因此雖然在室內放置洋蔥並不會使人免於生病,但多吃洋蔥確實可以增加免疫力。
至於原信最後表示將洋蔥兩頭切掉,擺在肺炎患者旁邊,洋蔥會因為病菌逐漸變黑使得病患好轉的說法,陳教授說明洋蔥變黑的原因有可能像香蕉皮在空氣中,放久會產生黑斑點的道理一樣,是因為與空氣接觸產生氧化等化學變化,並不是洋蔥發揮治病功效;余醫師也表示醫學上沒有以洋蔥治療肺炎的根據。
綜合以上所說,流感的致病原為病毒,洋蔥也沒有淨化空氣的作用,因此原信提出洋蔥可吸收病菌的說法並不正確,而洋蔥由於含有活性含硫物質,在環境中有殺菌效果,但醫師與教授均認為將洋蔥吃下去,對於提升人體健康的效果較有幫助;此外,洋蔥變黑的主要是因為與空氣接觸產生的化學變化,並非吸收病菌所致,至於想保持健康,Snopes報告則認為勤洗手以及避免與生病者接觸,比較實際。
引用 : 網路追追追/未剝皮洋蔥吸病菌 擺室內防流感? | 網路追追追 |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://www.nownews.com/n/2010/05/31/691386#ixzz3bjhXbSrq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